img

【沈阳日报】110公里,背夫求医路上的忧与喜

  • 分类:媒体报道
  • 作者:
  • 来源:
  • 发布时间:2011-11-16 17:09
  • 访问量:

【概要描述】

【沈阳日报】110公里,背夫求医路上的忧与喜

【概要描述】

  • 发布时间:2011-11-16 17:09
详情

  编者按:“一个国家的强大和信誉,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的实力,还应该表现在民族的素质和道德的力量,而且我以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、更为长远。”温家宝总理在与新华网网友在线交流时,不止一次谈到道德问题。

  近日,辽宁日报推出报道策划:“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”。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,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好策划。为呼应这个特别策划,本报从今天起推出“传承道德力量”专栏,报道那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遵守社会公德、彰显传统美德的感人故事,从而进一步传承我们民族的道德力量。

  本期故事:110公里背夫治病,她对亲人不离不弃……

  这份坚守,获得的不仅仅是嘘唏与感动,更有“博爱基金”的急援、医德风尚的回归……道德的力量,让她的肩膀愈加坚强。

  “我想救他的命,最后再试一试。”就是这个信念,支撑着57岁的王秀珍背着59岁的冯贵学,踏上锦州市黑山县到沈阳110多公里的求医路。

  第一幕 不幸袭来

  县医院:“肿瘤太大,不能手术了”

  他俩是夫妻,家在锦州市黑山县房山镇。20年前,冯贵学下井采矿时摔断了左腿,家里失去了顶梁柱,全家一年收入才不过千元。好不容易熬到儿子长大成人,有了指望,一年前儿子又遭遇车祸,双腿打上了十根钢钉,残疾卧床。儿媳悄悄走了,留下不满3岁的孩子。

  冯贵学左边肋骨下面疼了好几年了,可因为没钱看病,只能自己忍着。到今年10月份,他已经疼得死去活来,水米一进口就会呕吐出来,一个多月不能排便。县医院医生说,“应该是肚子里长了个肿瘤,已经太大了,不能手术了。”冯贵学被抬回家,躺在床上……

  第二幕 四夜奔走

  王秀珍:“这200多笔钱将来挨个还”

  看着濒死的丈夫,王秀珍不忍放弃,“我得救他,咋难也得去沈阳找大医院试一试,要不我可不死心。”王秀珍把家里所有的钱攒到一起,一共1000多元。村里的柴书记领着她,在村里走了四个晚上,挨家挨户敲门筹钱,5元、10元、9元5角……全村200多户乡亲一共凑了2000多元。

  小学文化的王秀珍用三页稿纸,工工整整地写下了每位乡亲的名字和钱数,“将来得挨个还的。”她说。带上3000多元钱,背上因病已瘦得只剩90多斤的丈夫,她踏上了开往沈阳的火车。

  第三幕 一路背夫

  肛肠医院:“这个忙,咱医院帮到底了”

  下了车,她打听到沈阳市肛肠医院能治这种病。为了省下救命钱,她硬是背着丈夫从北站一步一挪地走到了沈阳市肛肠医院。医生检查发现,冯贵学已经是结肠癌偏晚期,必须尽快实施手术,病人才能活命。

  “一到饭点,看他俩吃的就一样东西——馒头。”夫妻俩一入院,细心的护士长就发现了这个问题,她带领全科护士拿出自己的伙食券,让夫妻俩吃上营养的饭菜,肿瘤科的医生和护士还每天送来水果。

  冯贵学的困难情况引起了医院的注意,“这个忙,咱医院帮到底了。”肛肠医院决定启动专为贫困病人设立的“博爱基金”,免费为冯贵学做手术。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,10月末的一天,院长曾宪东带领肿瘤科两位教授给冯贵学实施手术,3个多小时后,手术成功了。

  11月15日,记者了解到,冯贵学恢复得很好,要出院回家了。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自发给夫妻俩捐款,捐了3000多元。

  看着拣回一条命的丈夫,王秀珍哭了,眼泪里有一路艰辛的苦,更多的是感激的甜。

  本报主任记者 叶青

版权所有:沈阳市肛肠医院

辽ICP备14014321号 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 沈阳